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,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,它自成体系,独立发展,绵延数千年,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,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。
一、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
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、奴隶社会、以及封建社会的早、中、晚五个历史阶段。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,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,以及以宫、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。与此同时,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,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,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,经济趋于繁荣,社会相对稳定,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、陵墓、长城、驰道和水利工程等,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,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,至汉代时,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,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,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,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、规划最严密的都城――长安城。
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,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,但同时也走向衰微。著名的明清“北京城”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、扩建而成,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、最精彩的体现,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。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,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,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、颐和园、北海、承德避暑山庄等,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、扬州等地最为兴盛,名园佳作不胜枚举。此外,在明清时代,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,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“布达拉宫”、日喀则的“札时伦布寺”,以及云南傣族的“缅寺”、贵州侗族的“风雨桥”等等,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、异彩纷呈的现象。
二、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
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、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。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:
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,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,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“抬梁式”的木构架结构体系。其主要特点是――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,柱上架梁,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,构成“一品”木构架。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“枋”联络“柱”的上端,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,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。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“间”。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,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、正方形、多角型、圆形、扇形、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。由于这种“抬梁式”建筑的木构架类似“框架”,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、立柱传至基础,墙壁只起围护、分隔空间的作用,不承受荷载,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。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、门、罩、屏等分隔空间,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。
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,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:台基、屋身、屋顶三大部分组面。台基――由砖石砌成,承托着整座房屋,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,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、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,使其显得庄严雄伟。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,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;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、与天相通的气度。
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,一般采取明间略大,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,既满足功能要求,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。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,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“斗拱”的构件,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。所谓“斗拱”,实际上是用短木块,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,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。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,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,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。
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,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,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:
庑殿顶、歇山顶、攒尖顶、悬山顶和硬山顶。
在古代,屋顶玩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,例如皇家建筑用庑殿顶,王公贵族最多用到歇山顶之类。此外,同一屋顶形式中,因瓦饰的规格、颜色不同,斗拱的有无及大小等,又划分出细微的等级差别,这些等级制度均不得超越,否则就有灭顶之灾。不难看出,中国建筑的屋顶是独具风韵的,它那弯曲的屋面,向外、向上探伸出翘起的屋角,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。
在建筑色彩运用上,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。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。
以故宫太和殿为例,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,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,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。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,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、红色柱身、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,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。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,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,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。
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,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,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,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,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。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,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,强化了**及整体群体的艺术感染力。
三、中国传统的室内风格
正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似一样,由于中国传统的室内风格受外来影响很少(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),所以在其演变的过程中,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作风。
主要特点有:
1、气度端庄、文采丰华,装饰得体,形式实在;
2、民族、风俗特色极强,色彩浓烈;
3、空间层次丰富而内外渗透;
4、意境深邃而储蓄。
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:
1、在空间装修上,多采用“框栏”或“格扇”两种形式;
2、在构件细部上多采用雕梁画柱的手法,显得富丽堂皇,其装饰构件不是多余的为装饰而装饰,有的对建筑起保护作用,或直接作为建筑构件;
3、在梁枋的顶棚多用彩绘装饰;
4、整体室内构图庄严严谨,多采用对称与均衡手法,常巧妙的运用题字、字画、玩器、盆景以及借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清雅、储蓄的意境。
天花――木条方格。
藻井――木块叠成。
格扇――又称纱橱,多为硬木精工制作,我国古建筑中的格扇,其格心部分裱糊绢纱,字画,可开可闭,拆装方便。
罩――依附与柱间或梁下的室内空间分隔物。两侧落地的称为“落地罩”,不落地的称为“飞罩”。
宫――我国早期被称为“室”,后来专指皇帝的住所。
殿――古代泛指高大的堂屋。
厅与堂――在古代并无严格的界线,是古代会聚宾客,办理日常事务的场所。
中国传统“民族形式”的室内设计是以木构架为基本结构的中国建筑和室内空间形式,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完善,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风格样式,其固有的传统造型特征被称为“民族形式”延续至今。
中国传统的室内样式通常为:
1、室内有对称的空间样式,在砌上露明造的宫殿与厅堂中,梁架与斗拱、襻间等以其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艺术形象的一部分。
2、室内的天花与藻井、装修、家具、字画、陈设艺术等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,室内除固定的隔断和格扇 外,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、罩、博古架等与家具结合,对于空间的组织起到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。
3、室内色彩:宫殿建筑室内的梁、柱常用红色,天花、藻井则绘有各种彩画,用鲜明浓烈的色彩取得对比调和的效果。南方常采用粟、黑、墨绿等色调,白墙灰砖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。
我国民间建筑(含民居)以独特的手法反映当地的自然气候、材料、风俗和文化背景,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。北方的四合院住宅,南方的里弄住宅,西北的窑洞住宅,以及各少数民族住宅仍然以特有的形式延续着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格。其室内设计也因地制宜的各有程式化的样式和做法,形象的放映出当地人文地理和民间风俗。这些都是优秀民间传统的延续,是中国传统室内风格的补充 。
明式家具――明、清两代家具风格的总称,其用材多用红木、花梨木、柚木等,“简洁、合度”为其主要特点,在简洁的形态中具有雅的韵味,这种“雅”的韵味表现在“外形轮廓的舒畅与忠实”、“各部位的线条雄劲与流利”。
明式家具的特征如下:
1、用材合理,结构轻巧(框架式)。
2、充分利用和表现材料的色泽(柔和)、纹理。
3、造型简洁,线条流畅,体态稳重,比例适度。
4、除一些辅助构件外,不加过多的装饰。
清式家具――早期清代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家具风格。到乾隆年间,广泛吸收了多种工艺美术手法,加上统治阶级的趣味与欣赏角度的影响,家具风格为之一变,为清代家具风格奠定了基础。清式家具,尤其是宫廷家具,多施雕刻,把许多工艺美术手法和作品吸收作为家具装饰手法和题材。五光十色、琳琅满目、金漆描绘、雕漆填漆、螺细镶嵌、玉石象牙、珐琅瓷片、银丝竹簧、椰壳黄杨等等富丽大观。到晚清时期多流于繁琐、细碎、偏重观赏,不重实用。